还在为您那比原厂大上了三个英寸的轮圈嘚瑟吗?还在为您能把轮胎稍稍插入叶子板而自豪吗?还在感叹聪明的地球人发明了一样又能装13又能攻弯装性能,并唤作“绞牙”的武器吗?你们太tm天真了!错了,全都错了!从出发点到理论就全tm错啦!哈哈哈,哈哈哈哈……
不是说轮子大车子就气度十足吗?是地,轮子大惯性大,反应还跟不上呢!不是说轮胎宽抓地好吗?是地,轮胎宽还滚动阻力大呢!不是说Low低避震,重心低过弯稳吗?是地,Low低避震悬挂几何角变得乱七八糟,两条摆臂往上翘,说不定一劈弯负载全往避震上跑,侧得还更厉害呢!不信?等着,找大神画个受力分析图您好好学学啊!
图:近年兴起的大轮圈薄车胎改装风格,其实主要服务于外观,不知道各路车主看出来木有。
图:大家都认为轮圈填满轮拱才是正路改装,其实多是广告商为了好看给出示范效果图而已。
图:其实Modi骐达的车轮方案,一开始俺是反对的。
图:但不幸这种大轮圈宽轮胎的改装示范却影响了大部分街车改装,例如无敌Modi骐达也故意放大两寸达到颜值效果,不过只要轮径不大于原厂,负面影响并不明显。
图:在忽略重力等其他外力情况下,我们看单边的悬挂主要受力分析。先进的原厂悬挂可以将转弯的支撑力分解到摆臂上去支撑,而且并不会造成很大的倾侧。
图:改装过的运动型悬挂,则最好是攻弯时摆臂处于水平角度,直接支撑来自轮胎巨大摩擦力转化而来的力量。
图:过度Low低的悬挂在攻弯时,此时摆臂处于向上翘的姿势,大部分力还是由摆臂吸收,但另一部分力则可能沿着避震向上走,反而压缩了避震会令车子倾侧得更厉害。
我去,找大神这么说改什么都有错,那我们改装市场还做个毛线,咱网友还改车?回家静静地打个游戏拉倒……打住,年轻人!不要放弃您心中的那团信念!!其实改车又想Low低提高操控,又想经济省油好开,还想反应快动力传递直接,甚至不大想回归原厂土包风格,还想稍微美颜效果……这么全能的改装手法,早在古代就已经被元祖改装大神的脑洞想了出来,只是近代改装的附加值太多,观念太复杂,才导致传统的缺失,风格的沦丧。不卖关子,标题已经出卖了本期“黑”讲堂的意图,就是聊聊小轮径即小尺寸车轮玩法的存在和意义。
图:轮子小才Low得低,这个偏方子早在30年前改装大神们就在频繁使用。
图:就连轮圈大幅度宽于轮胎的“拉胎”玩法,也是为了缩小轮径您信么?
对于城市通勤来说,机动性至关重要。汽车以外,小轮径其实已经在亚洲城市中的自行车以及摩托车的改装领域开始流行,由于两轮车开发造车的简易度,很多车厂直接就造出了专供小轮径尺寸的两轮车型。再回看汽车领域,日本的Kcar文化可以说是这种小轮径始祖,但似是而非。因为Kcar本来就针对横街窄巷或田间小路,它可以不涉及改装文化自成一派,但摩托车和自行车的小轮径,却源于改装和生活所需。
图:K-Car文化在日本自成一派,但是祖国大陆就只有微面和汽车下乡文化。
图:香港停车场里聚集着一大波SUBARU小公主。
图:澳门繁忙的快递车,缩短版的昌河铃木浪迪,应该说这才是正统的铃木LANDY,且自带小轮径Style。
图:澳门老城区地小巷窄,“绵羊仔”(踏板车)和“中跑”(小型机车)异常受欢迎,不但轮径小,车也短小轻便好控制。
图:HONDAMSX在澳门东南亚地区备受欢迎,既迎合交通状况又适合市场。
图:这种小型机车,本来就是改装而来的市场产物,也能掀起另一轮改装潮。
图:当然在国内也有比较出名的小型机车,例如这款“春风狒狒”,俨然就是在普通男装摩托车基础上,缩小轮子,缩短摆臂的产物。当然国外美轮美奂的小轮径机车也是这么改良过来的。
即使一般国内家庭,我们也可以有多辆自行车或者摩托,用作不同用途,买菜接孩子专用的、健身专用的、长途专用的、跑山专用的等等等,但汽车这样玩不转。按照无敌柴柴大神的原话就是:中国人,就tm穷得有根性,太tm把车当回事,又开光又诵经念佛云云,坏掉点啥上心得不得了,比他儿子学坏还紧张……确实这种观念不但妨碍了中国改装行业总体的发展进度,同样对国人的选车观也造成误区,不管你住哪在哪生活,高头大马就是好车?
图:小轮径自行车同理也就是公路车的缩小版。
图:如果复古公路车缩小会变成啥?复古小轮径呗!
图:但是说到小轮径的正统,应该属用来玩街的BMX小轮车。
图:只是小轮车功能过于单一,厚重车架和超短轴距以及固定传动比,除了放大招通勤使用并无优势。
不小心又扯远了,既然家里人不接受K-Car,只看好高头大马,错都错了,那怎么改能够让它们机动性更强?甚至更经济更美观。早在90年代香港、东京街头的改装风格就是,小车轮高机动性,不但轿车跑车能这么改,就连面包车、大货车也有小轮径的改装观念。正如网传的香港一代街头车神盲哼的访谈中提及,他的DC2(本田Integra)不用17寸改装轮圈,太迟钝了,得用16寸小车轮,这样反应才快。其中盲哼所说的反应慢,包括三个深层含义:其一,车轮又小又轻悬挂反应快;其二,轮径小导致传动比改变,作用相当于现在咱改了一套大尾牙,加速反应会变快;其三,小车轮小直径,车身重心也同步降低,攻弯操控反应也更快更直接。
图:本田IntegraDC2的B18CTypeR版本,出厂都适配4x孔距的15或16寸的超小轮圈。
图:到后期移植了K20A引擎和变速器之后,必须沿用K20A的五孔轴头跟半轴,所以无法延续了小轮径风格,最小得用到17寸。
图:本田EK、EG全部出厂即适配4x孔距的小轮径轮圈数据。
图:当然除了Integra,本田EK原厂设定就适配15寸小轮径,有车友移植K20A红头机时,宁愿定制半轴也要沿用4x孔距的轴头。
图:其实最近几年,我们再看看飞度群体的改装正态就能明白,为啥飞度车主对15寸小轮径情有独钟。
图:飞度排量小扭力有限,小轮径是放大扭力的最佳武器,只是许多重改的增压飞度也玩15寸,入咒太深矣。
其实更早在七八十年代的日本,当时避震、轮圈的改装根本没有现在这么丰富,当时不太富裕的年轻人想车子更好看,都喜欢稍微切短弹簧,然后改一套更小的车轮去Low车身,达到伏地效果。要知道,直接缩小车轮去Low低车身的方式,根本不会对悬挂造成任何结合受力上的干扰。甚至在赛车领域,此方依然流行,更别问为啥F1玩了这么久都还在用13寸小车轮了。
图:复刻早期的改装玩法,当时改件缺乏,动脑筋跟DIY成为了改装的最大乐趣。
图:当然小轮径并不代表一味的缩小轮圈尺寸,而是轮胎装在轮圈上,能达到小外径的效果,即是正统小轮径。所以,“拉胎”也是小轮径的达成方式之一。
图:日本的老车改装风格,无论竞技还是暴走风,清一色的小轮径改装。
图:当然除了日本,欧洲跟美国也有许多小轮径的案例。
图:早期美国改装文化中的LowRider,就是通过小轮径来达到最低的姿态。
如果用车环境就是在城市通勤,天天得忍受拥堵而导致反复起步加减速,还得默默接受城区路面太旧无故颠簸的路况……这个时候一套小轮径就是您救星!更小的轮径起步更快,惯性更小,分分钟机动增强之余市区油耗不升反降;另外一个Point就是小轮径一般只能搭配窄小的胖胖胎,虽说轮胎窄小既便宜又省油,但也会降低抓地极限,但那也是极端的驾驶情况下,谁tm敢在市区极端驾驶,俺立马举报他!
图:面包车在日本香港备受市民欢迎,也备受改装者的欢迎,而90年代,面包车跟货车的改装潮流中,也有小轮径的玩法悄然走俏。
图:留意看文章的同学会发现,原来乳鸽大神也是小轮径的热衷者。
图:/55R15的轮胎数据,测量出来的轮胎外径比原厂还要小不少,但宽度却差不多,乳鸽大神称这个设定为“免费的大尾牙”。
但能轻易将轮胎抓地耗尽的您想必得是个高手,但笔者理解的高手是对抓地力的变化较普通人有着更灵敏驾驶反射才是,又何惧窄小轮胎?再说了,还得有个隐藏Point,那就是“胖胖胎”胎壁厚,具有极之优异的滤震效果,分分钟避震采用下场的硬邦邦设定,轮胎也能还你一座舒适的移动城堡。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