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专治皮肤科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al/150507/4620149.html
家乡的桥
文
王延军
世上的桥有种种,令我最难以忘却的是家乡的桥。
家乡在河西走廊祁连山北麓的群山深处,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地方——铧尖,距武威市百二十里。
今天的水泥公路大桥
出武威城西沿武九公路(武威至九条岭煤矿)行六十余里,过西营乡(西营为古代屯兵驻守之地)三沟村便进入祁连山腹地。清澈的西营河(藏语为江让,意为长长的河流)从山口款款流出,它同南营河等河流构成石羊河水系,润泽河西走廊东端“银武威”的田畴沃野,呈现“凉州七里十万家”“人烟扑地桑柘稠”的富饶景象。
沿东岸逆流而上,两岸峰峦叠嶂,沟壑纵横,巉岩嶙峋。河道时宽时窄,窄处几十米,宽处也不过上百米。谷中人烟稀疏,稍平坦处,零星散布着田畴农舍,时不时一座吊桥横跨两岸。
深山藏古寺。途经五沟湾,此处为铧尖乡最早驻地。在河西岸悬崖峭壁下,一温泉汩汩而涌,据说人洗濯后能除病安神,故称此湾为“药水滩”,泉边曾建有寺院,名下江让寺(又名法善寺、五沟寺),为藏族部落民众崇佛之地,文革时被拆除,“至今唯有温泉水,呜咽声中感慨多”。现辟为疗养休闲之地,夏日,红墙绿瓦,绿树掩映,室内汤汤温泉沐浴以流秽兮,通体舒畅;室外凭倚吊桥临河观水,清凉惬意,烦躁渐消。
地域常以山河为界。现土塔河为肃南县与武威市凉州区的分界线,却早已干涸。过土塔河便进入家乡铧尖的地界。
最早吊桥桥墩遗迹
解放前,沿河一无公路,二无渡桥。当地藏民骑马赶牛,羊肠小道“行行重行行”,翻山趟水“道路阻且长”。深山藏宝,九条岭蕴藏优质无烟煤。50年代初,因煤矿开发之需,依河沿山修建武九公路(武威至九条岭煤矿)。从山口到煤矿,仅有两座跨河水泥大桥,一座是从东岸到西岸的响水河桥,最初的桥已废弃,桥墩残迹犹存,现通车的桥身上仍留有“文革桥年”字样。过石烟墩,便进入九条岭矿区,地势相对开阔平坦些,河道渐宽,一多孔大桥连接两岸矿区。今日,矿竭人去空悠悠,生态保护抚疮痍,拆房平地植草木、青山笑颜还原貌,唯孤零零的大桥,为昔日繁华留下无言“注脚”。
“白云生处有人家”,出矿区沿河两岸皆有公路通铧尖,因煤多产于西岸沟坡山梁,故为柏油路,东岸为沙石路。长方、水关两村坐落于西岸,西营河林场和宁昌村处东岸,东岸背阴平坦之地树稠林密,乔權相杂,多为野生杨、柳、沙棘、黄柏刺、野刺梅、野苹果树……林间鸟鸣兔跳雉飞,野趣横生。
家乡铧尖
西营河到铧尖宁昌、水关两村间分岔,三山夹两河,西为水关河,水小;东为宁昌河,水大,两河皆发源于甘青交界的祁连山冷龙岭雪峰。沿水关河逆流而上,翻过原岭子大坂,便进入“夏日塔拉”(金色的牧场),与山丹军马场相连,自古为牧马之地,沿宁昌河溯流而上,翻过雪大坂,进祁连山南麓。
宁昌、水关两河间的黄树沟山,绵延至此戛然而止,留下似蝌蚪的小尾巴,又状似农民耕地用的犁铧尖,便成了家乡特定的“胎记”,故称之为铧尖。
据《肃南皇城镇志》记载:铧尖唐朝时被吐蕃王朝占有,吐蕃在武威以南的祁连山,逐步形成一个较大部落联盟,史称“凉州六谷部”(意为英雄的部落和土地)。铧尖原著藏民为凉州六谷部后裔,是“安多”藏族中的“华锐”部分。年前为江让部落,有沙麻、杜古、莫克、梅梅、苏呼、马家等8个族户,约有40多户人家,百余人。解放后,先由武威县管辖,后为天祝藏族自治县祁连公社第七大队(铧尖大队)。
龙鼻子
桥记载着家乡的沧桑变化。与八十多岁的老母亲聊起,她只记年铧尖乡从五沟湾迁到现址,先后修过四座吊桥。龙鼻子坡有两座,一处在龙鼻子缓坡处,但西岸桥头处为陡坡,过桥上坡吃力,在我记事时,已废弃,今天,河水冲刷淘洗下的桥墩残迹依稀可辨。另一处在龙鼻子下,桥墩的一头是林场为防山洪毁林修建的长约60多米的防洪坝,自然也成了人行道,习惯叫石坝墙。桥墩处一棵百年野生白杨树,打我记事起,似没有见长,还是那么粗,那么高,枝繁叶茂,注视岁月黙默无声的演奏,体察人世百态情冷情暖。桥的另一头恰好在龙鼻子嘴下,黄树沟山绵延至此变为低矮青石山,数条青色石峡从山脊一字排列延伸到坡底,如折扇的褶皱,又似片片鳞甲,最后一道石岭在坡底突兀伸出,高悬欲坠,似青龙朝东回首,呲牙咧嘴,伸向河中,俯首虹饮。湍急的河水在磊磊青石旁回旋打转,一深深旋涡,清凌凌,蓝莹莹,摄人魂魄,不时有两只水獭钻出水面。自然之奇,令人观叹。
吊桥构造不复杂。常选河床较窄处,两岸修筑桥墩,墩间上下各拉两根粗如孩子手腕的钢丝绳,下铺木板为桥面,将上面两根钢丝绳分别固定于桥墩水泥柱上,再用几根铁丝拧成一股后把上下两边钢丝绳相连提拉桥面,也起护栏扶手之功。初上吊桥,胆小者望着桥板下的河水,摇摇晃晃,胆颤心惊,腿肚子直打哆嗦,更有甚者一踏上桥,走几步,便觉天旋地转,寸步难行。其实不用怕,过软桥时眼睛看着前方,千万不要看桥下的水,步子迈小一点,身子要随着桥晃动的节奏,这样就不怕了。
新修通往青海的公路
河让家乡充盈了生机,也带来了不便。过去,公社、学校、保健站……都在水关队的位置。一村居两岸,宁昌村河东叫铧尖子,河西称千幢子,从铧尖子到公社办事必过两条河。过桥后爬坡绕过龙鼻子坡,便是水关河,虽不远处的老树湾处有木笼作桥墩的木头桥,但人都嫌绕行麻烦,想走近路,好在坡下水关河分成两岔,人们便伐倒河边粗大白杨树担其上,成了独木桥。春秋水小,男孩子常把父母叮嘱置之脑后,为少走几步路,偷偷地战战兢兢跨过独木桥。夏季河水暴涨,也只能乖乖沿路而行。骡马驴在桥头蹬蹄后缩不肯上桥,人呵鞭抽也不济于事,倒是山羊胆大,只要把头羊拽
宁昌河秋色
过桥,咩!咩回叫着,似给其它羊壮了胆,试探中便过了桥,牛马驴骡、绵羊多泅水而过。村里一些胆大者常用架子车装物拉草摇摇摆摆而过,运粪拉煤就只能到冬天河水结冰后方可。
年左右,西营河林场在林间辟路,两河交汇30多步处建一吊桥,铧尖子住户去公社再也用不着过两座桥,随着乡亲们拆旧房集中建新居,村上便在离两岸居住点更近处新修吊桥。
斗转星移,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乡镇企业兴起,靠山吃山,一时纷纷兴办起小煤窑,铧尖成了全县最富的乡。“要先富先修路”。乡政府先后在水关河、宁昌河上修了单孔石拱桥,沿龙鼻子坡修了通汽车的土路,汽车、手扶拖机、四轮子、摩托车来来往往,圆了困扰乡亲们几十年的梦!年,从武威到铧尖后,再沿宁昌河新修通往青海的省道,两河交汇处一座宽敞的水泥公路大桥横跨两岸,路向宁昌河的源头延伸,遇山劈路,逢河架桥,穿山越岭,直通青海,阻隔变通途,货车、小车穿行其间,寂静大山深处鸣笛声声,从此,吊桥退出家乡人们生活的视野。
岁月就像桥下的流水,从桥洞梁柱间倏忽而过。世事如此,人生何尝不是!“去者日益疏”,父亲从年体制划分,生产队成立后,当了近十五年的生产队书记,如今他和一起修吊桥的乡亲绝大多数已去了另一个世界,但乡村总会留下丝丝缕缕的记忆!
作者简介:▼
王延军:甘肃肃南人,现供职于肃南县教育局,爱好读书写作,有近40篇散文散见于报刊杂志、新媒体。
??????
约稿启事地名古今”以强调原创为主。内容板块和栏目大致如下,文章字数以两三千字以内为宜。突出个人化,文字尽量讲究而有韵味。
1、我说地名|以个人视角讲述熟悉的地名历史变迁和故事,避免面面俱到,避免罗列概念。突出个人对地名的理解和历史变迁的解读。
2、倾听讲述|每个村庄、每个街巷,都有说不完的人与地名故事,每个人都是一本大书,倾听讲述,以细节勾勒岁月流逝中的、难以重现的故事。
3、我的漂泊|许多人的人生旅程,会在迁徙、漂泊中走过。用印象最深的几个地名,穿插个人的成长史、生活史,本身就是地名古今不可缺少的内容。
4、故居寻访|千百年来,每个地方都有影响历史、文化的名人,故居寻访,在寻访中解读名人,使之古今融合。同样避免面面俱到,写最能触动自己的地方即可。
5、行走天下|旅行已成为当今时尚所在。如何行走,如何把旅行化为自己生活、精神的一部分,把旅行与异地观感融为一体,既是游记,也有颇为充实、敏锐的诗意表达,这是最值得期待的行走天下。
6、回家的路|远离故乡的人,心中永远牵挂故乡。每次踏上归家之路,会是一种全新的体验。儿时的星星点点的记忆,家庭几代人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一棵树,一口井,一家人,左邻右舍,都是故乡难忘的记忆。
“地名古今”的作品,将根据相应版块予以结集出版。欢迎各位新老作者赐稿,图文分别打包发送,请发:lihui
vip.s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