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白菜价时代即将到来

内地汽车市场遭遇了真正的“寒冬”。根据汽车协会数据,18年1-11月,内地市场汽车共销售万辆,全年负增长已成定局。这是内地汽车市场有史以来最差的一年。据统计,年仅有两成乘用车企有望完成年度销量目标。

位于产业链销售终端的经销商,对车市寒流的感受更加直接。在需求乏力和资金周转的重压下,经销商不得不开始降价卖车,车市“价格战”再次悄然开打。内地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大陆乘用车市场价格指数报告显示,年10月全国乘用车价格指数为94.4%,环比下跌0.2%,达到今年2月以来的新低。

年只是开始,内地汽车业的萎靡或将持续数年!

“汽车产销高速增长的时期可能已经过去了,低增长恐怕是未来发展的一个常态,”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接下来,汽车市场竞争将从增量竞争转变为存量竞争,激烈的拼抢厮杀不可避免。

内地车价将持续走低

年,在销量任务、资金周转的多重压力下,经销商纷纷采取降价措施。据汽车流通协会数据,市场上超过7成的经销商都在降价卖车,甚至出现大面积的价格倒挂。据统计,年奥迪A6L及速腾的降价幅度最大,达到6万元左右。与此同时,陆续有经营不善的经销商退网的消息传出。

而增值税及进口关税的税率调整则让年车价进一步走低。去年5月1日,汽车等制造业增值税由17%降低到16%,奔驰、捷豹路虎、宝马、林肯等豪华品牌第一时间宣布“官降”,降幅从元到3万元不等,引发了豪华品牌降价潮。

5月22日,财政部宣布自年7月1日起将汽车整车关税由25%降低至15%,消息一出,各大豪华品牌第一时间下调进口车型的价格,豪华品牌再一次出现降价潮。

由内地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年第三季度乘用车价格指数显示,整体乘用车市场价格指数呈现下降趋势,其中,9月乘用车价格指数为94.6%,环比下跌0.4个百分点。10月指数进一步下跌至94.4%,达到年3月以来额最低水平。从细分市场来看,豪华车市场的价格表现最为低迷,自6月份以来只有7月单月价格指数高于90%,并在9月份达到最低值88.7%。

‘以价换量’对于销量的促进很有限,但是车企和经销商为了完成任务目标,不得不采取降价措施。年全年,汽车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全部位于“荣枯线”之上,其中11月为75.1%,达到预警指数发布以来的最高纪录,经销商去库存的压力之大不言而喻。

而由于“以价换量”往往以牺牲盈利为代价,经销商越卖越亏,在年出现了大面积亏损。根据《年1-9月全国乘用车市场调研分析报告》显示,只有32.8%的汽车经销商处于盈利状态,有26.7%的经销商持平,而40.5%的经销商明确表示处于亏损状态。

与此同时,车企与经销商的关系再度紧绷。年,因为销量下滑,有多家汽车品牌经销商因业绩亏损出现经销商停止进货等抵制行为。比如宝沃51家经销商及观致40家经销商也联名控诉厂家不当经营行为,要求对经销商的严重亏损给予全部赔偿。此外,根据中国汽车流通系会公布的库存系数,长安福特、北京现代等品牌的经销商的库存水平也处于压力之中。

“价格战”或将升级

随着车市的持续低迷,业界预测年汽车价格或将进一步走低。一方面,年汽车市场大概率仍将低增长甚至负增长。“明年的车市同比增长下滑或将达到10%以上,中国车市开始进入周期性低谷,周期至少达到3年以上。”与此同时,工信部副部长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汽车产销高速增长的时期可能已经过去了,低增长恐怕是未来发展的一个常态。”

汽车厂商也意识到这场寒冬在短时间内不会结束。“国内车市怕很难超过万的年销量了。”

另一方面,在大陆汽车业陷入周期性低谷的同时,刺激性政策未能如约而至。在年下半年,有消息称国家发改委及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曾向相关部门作出将部分排量车辆购置税由10%降低至5%的提议。但年12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车辆购置税法》明确车辆购置税的税率仍为10%,彻底浇灭了年车市对政策刺激的希望,年中国汽车市场也将真正从增量竞争迈向存量竞争。

“价格是供求关系决定的,明年的车价会不会继续走低主要是看主机厂家的销量目标定得是否合理,如果定得过高,价格可能还会继续走低。现在来看,主机厂一季度的目标应该不会定太高,目前经销商的降价幅度已经非常大,新车基本是亏损在卖,所以一季度可能不会进一步让利。但到了二季度或者下半年,有可能会有更多价格折让。

而国六排放标准的实施也将让价格战升级。国六排放标准将在年多个城市实施,国五车型或将出现降价潮。

年出现汽车业负增长的大环境下,边缘汽车品牌的劣势也暴露无疑,不仅销量不尽如人意,盈利能力也令人担忧。从某个角度来看,边缘车企的生存困境也恰是产业结构调整的最直接表现,在产业转型调整期,优胜劣汰也将成为必然。

力帆:传统动力式微全力押宝电动

10月底,力帆公布了年三季度财报,数据显示,年前3季度营业收入为83.1亿元,同比下降8.5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34亿元,同比下降18.06%。前3年的财务数据显示,年至年,力帆股份的资产负债率分别为72.61%、76.74%和75.72%,而同行业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约为56%。

业绩不振的同时,市场销量也始终不温不火。年,力帆乘用车全年销量为20.98万辆,相比年下降22.94%。根据力帆股份12月12日披露的产销快报,年1~11月传统乘用车销量总计为8.84万辆,同比下降11.62%。加上新能源汽车产品,乘用车销售总量不到10万辆。

点评:最新产销数据显示,年前11个月,力帆的新能源乘用车销量达到了辆,同比增长77.46%。但这仍难掩近年来力帆陷入销量不振、资金不足两重困境的现实。为此,力帆正全力发展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但对于正处于发展“波谷”的力帆汽车来说,一方面,“翻身”的关键在于产品的革新和升级,这意味着需投入更多资金和精力;另一方面,合资品牌和新势力“来势汹汹”,市场留给它的时间已经不多,形势不容乐观。

铃木:退出内地车市

年6月15日,在昌河汽车官方网站上挂出了一则《原江西昌河铃木汽车有限责任公司变更为江西昌河汽车有限责任公司全资子公司的公告》,公告称经股东各方友好协商,日方股东将所持有的昌河铃木全部股权转让给江西昌河汽车有限责任公司。9月4日,长安汽车以1元人民币的价格收购了长安铃木的外方股份,自此,铃木正式退出中国市场。

事实上,铃木在中国的销量一直呈现下滑态势。数据显示,年,长安铃木的整体销量仅为8.39万辆,同比跌幅近50%;昌河铃木在年全年更是仅销售了2.64万辆汽车,环比下降42%。年1~7月,长安铃木累计销量为4.万辆,同比下滑22.7%。

点评:与其说是被迫离开,铃木的全面退出更像是主动选择。虽然曾经依靠小型车战略在中国市场备受欢迎,但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变化与升级,铃木并不愿因此调整自己的产品结构。除了固守小型车,铃木在电动化转型方面也并不积极。诚然,当前铃木品牌在印度等海外市场的表现极为强势,但如果无视全球汽车消费市场的整体发展趋势,固执己见,最终难免走入“死胡同”。

斯巴鲁:轻视大陆市场

从年入华以来,斯巴鲁连续7年销量上升,到了年,其销量更是突破了5.7万辆,本以为是好的开始,谁知却成了“惊鸿一瞥”。年之后,斯巴鲁销量连续4年下跌,年在华销售的产品数量不超过3.1万辆,同比销量跌幅高达34%。

年斯巴鲁的市场表现同样不佳。6月,在中国经销商的集体“逼宫”之下,斯巴鲁总部拿出了2亿多元补贴中国的斯巴鲁经销商,一半用于年销售的补助,一半用于年:斯巴鲁将为中国经销商提供补贴,具体金额为卖1辆车补元。

点评:辉煌时期,斯巴鲁年和年在华年销量均能达到5.7万辆,在当年的进口车市场可谓相当耀眼。或许正是因为在缺乏竞争的环境中过得太滋润,导致斯巴鲁此后不仅没有跟上市场的整体发展步伐,更没能发挥出独特的产品优势,在中国市场几乎没有开展大规模的营销和宣传,导致成为“小众产品”。斯巴鲁前任首席执行官吉永泰之说:“即便我们将中国市场下滑的销量全部转移至美国,仍然无法满足美国市场的需求。”可见斯巴鲁对中国市场的轻视。

海马:无奈“禁燃”转“新”试问路在何方

海马汽车公布的最新产销数据显示,年前11个月,海马汽车累计销售6.2万辆,同比下降49.8%。据预测,今年海马汽车的全年销量约为6.5万辆,与年初制定的18万辆目标相比只完成不到四成。年11月,海马汽车更是仅销售汽车辆,同比下降79.77%,创下了年以来单月销量最低的纪录。

年的财报数据也同样不好看。前不久海马汽车披露了年的三季报,年前3个季度共实现营业收入40.44亿元,同比下降41.48%;归属母公司所有者净利润-4.77亿元,同比下降.24%;净资产收益率-7.9%;每股收益-0.29元。

点评:年是海马汽车的而立之年,但海马汽车的日子却愈发难过。虽然提出“禁燃”计划,全力转向新能源领域,但这更像是在传统燃油汽车领域失意之后的无奈之举。事实上,拥有地缘优势的海马汽车早在年、年就开始了新能源出租车的示范运营,但却未能保持住先发优势。海马汽车也曾拥有不错的市场表现,但随着消费需求的变化,其产品、研发、服务等能力表现并不是很好,未能及时跟上市场变化,导致影响力下降。

菲亚特:产品引进龟速接连“败走麦城”

近年来,菲亚特在华销量可谓“惨不忍睹”。年,广汽菲亚特品牌销量为辆,同比下降82.1%;年1月,广汽菲亚特新车销量仅为20辆,2月共销售1辆汽车;年1~4月,广汽菲亚特累计销量不足辆。

年6月,菲亚特克莱斯勒汽车公司(FCA)宣布:“集团旗下菲亚特汽车公司将退出中国市场”。自此,FCA在中国生产的车型将不再推出除Jeep品牌以外的FCA任何车型,而这已经是菲亚特二度退出中国市场。

点评:两次退华,菲亚特几乎犯的是同一个错——产品引进慢。年南京菲亚特成立至解体,累计销量仅为16万辆左右,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产品乏善可陈,在与南汽合作的8年中,菲亚特只拿来了派力奥、西耶那、派力奥周末风和派朗。年第二次合资开始之初,菲亚特吸取教训,推出大受市场欢迎的紧凑级三厢轿车菲翔和致悦。但在获得大幅增长后,菲亚特又开始犯“引进产品慢”的毛病,不仅产品迟迟没有升级换代,且引入的产品只有最初发布的菲翔和致悦两款,加上年,由于质量问题引发了产品的频繁召回,根基不稳的菲亚特最终难以避免再度退出中国市场的命运。

英致:跨界造车不易由下向上更难

英致汽车创建于年2月,由潍柴动力创立。5年过去了,英致品牌的年销量却在两三万辆间徘徊,一直不温不火。虽然在英致的招商手册上,企业规划在年之后推出中型SUV、全尺寸皮卡、精品SUV等十多款新车,但事实上,英致仅有两款家/商两用的基础型MPV,以及两款低端SUV车型。

年,英致汽车销量达到辆的峰值,但年,暴跌至辆。今年前11个月的累计销量仅为辆。惨淡的市场表现引发了今年6月20多家经销商大面积退网。在潍柴动力公布的年报中,首次披露了英致汽车的经营情况:英致汽车亏损金额为3.97亿元。

注:文章仅供参考!老画所有文章如果不妥,编辑可以随时删除。本博主要记录与分析未来大势的过程与趋势,经济、杂谈、情感、健康等。

一剑这些年潜心研究世界地缘宏观经济及未来大势,值此天下风云变幻,多事之秋,若想大事先知先觉,安身立命,请加Q群或者







































白癜风诊疗康复
治白癜风中药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anghea.com/chfq/338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