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临天池,西临涪水,形如北斗,卧龙伏焉。”古代绵阳城沿江分布,水系发达,州城如巨龙一般卧在江岸。但也间接反映出,古代绵州城多洪涝灾害,水患问题也成了老百姓的心腹难题。历史上对水观音巷的记录只有寥寥几笔,但无一不和铁牛街、泗王庙巷紧密相连,无不和绵阳的水文化息息相关。
历史上绵阳水患多年
绵阳因水而生,涪江是绵阳的母亲河。汉高祖六年(前年)设涪县,就因紧邻涪水(今涪江)而得名。《四川省志·地理志》记载:绵阳市境内,涪江主要支流有火溪河、平通河、通口河、安昌河、芙蓉溪、凯江、梓江、郪江等。
7月8日至11日,绵阳市经历年以来最大的一次暴雨天气过程,涪江干流罕见洪峰顺利过境。相信不少读者已经看到,本报7月14日《读古今》栏目刊登的由绵阳市地方志办公室根据绵阳地方史、地方志资料整理的《图说历史上的绵州城水患》一文,文章一经发布迅速引发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