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北汽昌河 事实上,这两个品牌在华的境遇是我国汽车市场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侧影,随着车市逐渐从增量竞争过渡至存量竞争,预计未来还将有合资品牌退出中国市场的事件发生。近几年来,部分品牌因为发展不利,都曾面临退市的风险,例如长安DS、东风裕隆、郑州日产以及斯巴鲁等。有业内人士认为,自主品牌的崛起以及消费意识的转变,使消费者更青睐选择销量高的品牌,产品集中度越来越高,“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正在发生作用,那些没有跟上市场变化的车企,最终可能迎来退市的结局。
自主品牌崛起是重要的外力年,自主品牌市场份额经历了连续12个月下降,彼时合资品牌的市场表现可谓春风得意,这可谓是自主品牌的“至暗时刻”。自此之后,自主品牌找到了SUV细分市场上的空白,通过迅速投放产品,获取大量市场份额,整体表现触底反弹。如今,自主品牌已经推出高端品牌如WEY等,开始与主流合资品牌竞争。可以看出,自主品牌的崛起给了合资品牌沉重的一击。
“近几年,自主品牌的进步有目共睹,无论是从产品质量、科技配置,还是营销策略、品牌实力来说,均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在存量竞争时期中,由于增长空间和增长速度大幅降低,势必导致对现有市场份额的重新洗牌,随着自主品牌产品占有率的提高,合资品牌市场必然被挤压。但如果将一些合资企业的退出完全归结为自主品牌的崛起,也并不合理。”一位市场分析专家认为,即便目前市场上没有自主品牌,合资品牌的两极分化也会发生,所以从自身找原因才是关键。导致企业退市的内因不一而足纵观退市与面临退市边缘的品牌,可以看出它们具备诸多共性。铃木与菲亚特都是中国消费者非常熟悉的品牌。曾经,在国内私家车市场起步之初,奥拓作为铃木品牌的支柱产品,以其低廉的价格、较好的品质,广为消费者喜爱,市场上曾有“南奥拓北夏利”的说法。要将铃木的退市归咎于品牌力不够强,比较牵强。但不可否认的是,铃木一直坚持践行小型车战略,当其它日系品牌为迎合市场升级需求,不断研发中大型产品、争取多元化发展时,铃木仍然固守小型车市场,错过了发展机遇。
此外,缺少拳头产品支撑、更新换代周期过长,并且没有完善的本土化策略,也是制约品牌发展的重要因素。“昌河铃木曾经主推北斗星系列产品,从产品力上看,北斗星优于不少同价位的竞品,但叫好不叫座,市场销量始终没有突破。利亚纳和利亚纳A6,知名度不高,浪迪、派喜等产品迟迟没有更新换代,已经逐渐被市场遗忘。”一位曾经在昌河铃木4S店工作多年的销售负责人王先生对记者说。事实上,处于市场边缘的品牌,也大多存在这一问题。此前南京菲亚特在中国生产的派力奥、西耶那等车型,也曾是热销产品,但八年只有四款车,并且迟迟没有升级换代,让南京菲亚特失去了竞争力。如今广汽菲亚特,同样在市场上奋斗了八年时间,但引入的产品更少,只有最初发布的菲翔和致悦两款产品。
“刚开始本土化生产时,确实需要主推一两款产品,若产品线太长,成本和风险都难以控制。但这同时存在一个问题,如果主推产品开局不利,除非后来的产品非常优秀,否则想要打开市场局面将更加困难,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可需要‘开门红’。”一位合资品牌负责人表示,如果某品牌产品长期滞销,其知名度就会在变化的市场中被迅速淹没,然后出现资金困难、无力研发新品,继而导致产品力更加羸弱。“这是一个死循环,一旦资金出现问题,研发势必受到影响,几乎是判了死刑。”上述负责人表示,包括一些仅能依靠外方提供产品、自主研发能力较弱的合资企业,也存在这种问题。市场推广不到位,企业战略变化,也是一些合资品牌在国内市场难以打开局面的因素之一。如斯巴鲁拥有引以为傲的水平对置发动机和全时四驱技术,然而在各类推广渠道中,很难见到斯巴鲁的广告或植入,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斯巴鲁的市场表现。年,斯巴鲁销量在经过连续多年持续下滑之后,全年销量降到3.1万辆,同比下滑幅度超过三成。而从菲亚特-克莱斯勒集团目前的规划来看,公司更加专注于利润丰厚的Jeep和玛莎拉蒂、阿尔法·罗密欧等豪华品牌,菲亚特自然被打入冷宫。
市场洗牌正在加速很多业内人士认为,合资品牌开始退出中国市场,标志着中国汽车市场的洗牌正式拉开帷幕。实际上,市场淘汰的步伐从未停止过,包括工信部清理“僵尸车企”、观致被宝能集团收购,都是市场洗牌的结果。
需要强调的是,合资品牌被淘汰出局,印证了市场的洗牌正在加速。随着全球车市变化、竞争加剧以及新竞争者入局,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汽车品牌黯然离场。可以肯定的是,谁都不愿离开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毕竟一旦退出想要再回归,需要从品牌建设、经销商渠道等多方面进行全方位梳理。
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曾对未来汽车行业进行过判断,他表示:“未来全球汽车行业将只剩下几家大的集团。”从行业的发展来看,车企联盟正在蓬勃发展,单打独斗的品牌面临着被淘汰的命运。6月19日,大众汽车集团和福特汽车公司联合宣布,双方已经签署一项谅解备忘录,结成战略合作联盟,双方正在多个领域内探寻可能合作的项目。显然,不论是从全球技术革命还是运营需要,汽车行业内部的淘汰正在展开。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大、变化最为剧烈的市场上,这一过程将进行地更快、更明显。文:张海天编辑:郭晨
版权声明
原创文章,欢迎读者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