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年前的那个夏天,杨丽娟还是一名扎着羊角辫的花季少女,刚刚中学毕业,她就被分配到武威氮肥厂(现金化集团前身)工作。17岁,最美的青春年华,杨丽娟毅然告别了城市优越的生活,背起铺盖卷到异乡打拼。聪明好学、天资聪慧的她,很快就成了厂里的技术能手,也收获了甜蜜的爱情。
但造化弄人,杨丽娟的女儿王宝珠一出生就罹患痉挛性重度脑瘫,身边一刻也离不开人;丈夫王相本在抢修压缩机时不幸发生事故,致下半身失去知觉……一个女人只身照顾着两个重病的家人,用柔弱的肩膀支撑着一个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间,骨质增生、腰椎间盘突出等疾病向坚强乐观的杨丽娟袭来……
在困境中奋力挣扎,杨丽娟得到了甘肃省永昌县河西堡镇昌河路社区义工们一次又一次的温暖搀扶,沐浴到了阳光,使她不断重拾生活的自信。
厄运降临,除了坚强别无选择
杨丽娟出生在甘肃省会兰州的一个干部家庭,从小在兰州市铁路局大院长大,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天资聪明,好学上进。正因如此,刚刚步入基层一线的生活,给了她始料未及的下马威。
义工张建华(左)、李宏梅(右)陪杨丽娟聊天
“刚来到河西堡镇时,到处光秃秃的,现在镇上成长起来的大树,好多是我们栽的。”杨丽娟说,为了适应基层生活,她啃窝头,喝清粥,住土坯房,吃了以前想都没想到过的苦头。
工作虽然艰苦,但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杨丽娟不仅是厂里的技术能手,也是文艺骨干。机缘巧合,她与有着相似经历的工友王相本相爱,在河西堡镇组建起了自己的家。
“年女儿刚出生就患病。年丈夫又因工伤瘫痪在床,那时,儿子才一岁多,照顾一家人的重担全落在我一人身上。”杨丽娟回忆说,身体健康的她总觉得,所有苦难自己咬咬牙就挺过去了。
“自己不坚强,软弱给谁看。”就像她所说的那样,杨丽娟直面困难和挫折,在悉心照料家人的同时,文艺天赋出众的她学会了电子琴弹奏,成为厂里合唱团成员,也喜欢上了乒乓球运动……用自己的方式,不断纾解压力。
5年前,在她30年如一日的精心照料下,丈夫王相本安然离世。送走了丈夫,她才发现自己早已积劳成疾。
“做饭手抖,勺子经常掉地上,碗也端不起来。”突如其来的疾病,再一次使杨丽娟的陷入困境,不停地住院、吃药中,她的生活一团糟,面对未来,她一筹莫展。
“义值”相伴一路温暖搀扶
初冬的河西堡镇,寒冷已经逼近。年11月19日一大早,67岁的杨丽娟安顿好女儿王宝珠的早餐,便出门开始了晨练,围绕小区广场走了12圈,这是自患病以来,她给自己制定的运动计划。
金化集团安置西村21号楼2单元1楼,是杨丽娟的家,在这个3室2厅的房间内,客厅里挂着十字绣梅兰竹菊、骏马奔腾图,推开卧室的门,床铺干净整洁,几盆绿植在窗台上迎着阳光,茂盛生长。
当日上午9时,河西堡镇昌河路社区的义工张建华、李宏梅又专程而来。刚一进门,蜷缩在卧室床上,只露出上半个身子的王宝珠便向李宏梅说起补办手机卡的事,在得到满意的答复后,王宝珠乐呵呵地笑着。
“阿姨,最近身体感觉怎样?”“阿姨,今天我去把您的社保费用缴了,我就住在附近,有需要您尽管说。”……在清扫卫生、整理房间的同时,义工们关切地询问着。
“大家都忙,要是没遇到难处,我真不想麻烦她们。”紧握着义工们的手,杨丽娟充满感激地说。
如今杨丽娟“还是腿疼,家门口的3个台阶上下都挪不动脚”,她家搞卫生、买菜、缴费等大小事务,都由社区义工们包揽。
感恩相遇追逐阳光生活
“两个卧室,父亲和女儿分别卧病在床,家里收拾得一尘不染。”至今,昌河路社区党总支书记蒋淑娟还清晰记得6年前入户时的情景,也就是从那一刻起,她决定帮帮这位坚强的母亲。
杨丽娟病重期间,社区聘请保姆上门照料。社区协调让王宝珠享受了低保以及重度护理、残疾人补贴,义工们每月至少4次上门解难,为杨丽娟母女打消后顾之忧。
这些人性化的精细服务得益于昌河路社区“三社联动”项目的实施。蒋淑娟介绍,该项目通过社区、社会组织、社工三社联动,以辖区孤寡、独居老人为精准服务对象,搭建“义工关爱圈”,为辖区15名困难及半失能老人提供精神慰藉、卫生清洁、日常陪伴、健康理疗等常态化服务。
离开前,和往常一样,张建华、李宏梅又一次牵起杨丽娟的手,心有灵犀地在卧室电子琴边落座,《一壶老酒》《请你带上我的祝愿》等音符从杨丽娟的指尖流淌,伴随着三人一起轻声哼唱,快乐在整个房间弥漫。
通过自己坚持锻炼,以及社区义工们的细致入微服务,杨丽娟的身体逐渐好转,“洗菜做饭干简单家务活儿,自己都能缓慢进行。”
“因为眼泪中泡过的微笑更晶莹,惆怅中沉淀的歌声更动听,寂寞中浮出的孤独更昂扬……”杨丽娟说,自己赶上了好时代,没有政府和社会的关爱,就没有她家现在的生活,她会继续带着感恩之心,坚强乐观面对未来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