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年的变化
年开始,我在网上发表文章,到现在已经差不多3年的时间了。
最初的原因,是发现云集了,高校学生,经常刚下飞机就受到邀请开始答题的知乎,上面竟然有这么多错误的内容。
尤其是涉及到日本的内容,感觉知乎上有一个庞大的群体,
举个例子,一说民航客机,必然就会有人提日本东丽公司的碳纤维,用在了波音飞机上面,东丽的碳纤维大量供货,这个倒是没有错。
但是后面就逐渐推导出美国的民航客机制造依赖日本的零部件,甚至还说没有了日本生产的零部件,美国就造不出飞机,导弹,好像没了日本,美国的先进工业就全部瘫痪了。
而实际是什么样呢?
日本在全球航空工业中的地位是远远不如欧美的,并且我认为现在也不如中国。
我们看下中美日三国民航客机的一级供应商就可以了。
我们先看波音公司的,年波音的获得了BoeingPerformanceExcellenceAward的供应商,其中Goldsupplier有72家获得提名,有68家来自美国本土,只有4家来自美国以外,实际上来自中国深圳的一家goldsupplier也是美国公司,是安费诺深圳。
德系、日系、美系、韩系和法系乘用车分别销售29.27万辆、21.81万辆、10.90万辆、6.07万辆和0.82万辆,分别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24%、17.88%、8.94%、4.98%和0.67%。
与上年同期相比,韩系品牌销量小幅增长,德系和日系降幅略低,美系和法系下降较快。
其实各国品牌在华销量和份额和变化大趋势并没有变化。
中国的自主品牌汽车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一直是缺乏“强援”的,全球主要的汽车零部件技术都掌握在国外企业手中,销量普遍一年只有几十万辆的国产汽车公司,包括奇瑞,比亚迪之类,甚至吉利,上汽乘用车,在面对国外零部件巨头的时候,是缺乏议价能力的。
跨国车企一年几百万辆,上千万辆的销量,那才是国际零部件巨头的最爱,作为销量不到别人10%的自主品牌车企,非常弱势。
因此国内ICT巨头的进入加上汽车ICT部分价值占比不断提高,这是对国产自主品牌有了强援。除了ICT之外,另外一个最好的例子就是汽车电池,占了电动汽车成本的30%以上甚至更多。而以宁德时代为首的国产电池总体在技术上是不错的。
多说一句,宁德时代刚成立的时候,大约是年左右,在深圳各大电池厂疯狂挖人和招人,把当时深圳电池行业的薪资往上拉了一波。
3:中国半导体产业正在迎来争夺世界一流的黄金时期
中国半导体产业虽然很早就起步,但是真正迎来较大的发展,其实还是年以后,
几个关键的时间节点,
一个是年国家02专项启动,开始全产业链扶持国产企业跟踪半导体产业的技术进展,在市场还没有培育起来的情况下,通过“强行立项”带动企业搞研发进行技术积累,到今天02专项已经进行了10年的时间,使得我国的产业技术水平和世界一流水平的差距在缩小。
一个是年的国家集成电路大基金一期,到年初全部执行完毕,同时年开启了二期资金的募集,应该说大量的资金投入,实现了对国产半导体产业的强大助推。
除了以上两个关键的时间节点带动国产技术发展之外,
中国半导体大发展的第一步“集聚”也即将在未来几年内完成。
如果研究中国的产业发展,会发现第一步永远是集聚,也就是不管国产设计,技术和供应链能力还有没有发展起来,先把制造能力集聚在中国。
实际上我们如果看中国集成电路大基金一期,有三分之二的资金投资在了制造领域,
一方面固然是制造领域属于重资产投入,投资金额高,
一方面,制造能力集聚在产业大发展中,的确是第一步。
在未来几年,中国半导体制造能力的“集聚”动力主要来自哪里?
和其他产业不同,芯片制造工厂从事的制造环节,可不是低端,而是不折不扣的高科技。
并且投资金额巨大,因此外资向中国大陆转移制造产能的意愿,相对于其他产业并没有那么积极。因此中国完成半导体制造能力的集聚,最大的动力源还是自身。
我们经常看到各个权威机构发布的数据,最为典型的是SEMI在年年初的估计,全球将于年~年间投产62座半导体晶圆厂,其中26座设于中国大陆,占全球总数的42%
那么这些在中国陆续投产的晶圆厂究竟来自哪里。
投资规模最大的当属三个:
最大的是长江存储,武汉厂和南京厂合计投资超过1亿人民币;
然后是中芯国际上海第二条12英寸产线+深圳第一条12英寸产线,总投资亿人民币+亿人民币,加起来大约是接近亿人民币。
接下来有点意外,居然是SK海力士,该公司年决定投资86亿美元建设无锡第二工厂,这也是江苏省到目前为止最大的外商单体投资项目,也就是多亿人民币。
接下来几个规模比较大的项目依然是国产,
一个是华力微上海二期工厂,投资亿人民币;
一个是合肥长鑫,投资亿人民币;
一个福建晋华,投资亿人民币。
相比之下,台积电南京厂在年建成投产,但是投资规模相对较小,为30亿美元,大约亿人民币。
格罗方德本来承诺了要在成都建厂,投资亿元,年已经启动了建设,但是年其遭遇严重经营困难,年6月其全球裁员,成都厂暂停招聘,。
年10月,格芯取消成都厂nm/nm项目投资。
总体投资承诺是很难兑现了,基本上投资是流产了。
另外就是英特尔在大连的存储器二期项目,投资55亿美元。
可以看出至少两点:
一个是不管是外资还是内资制造能力投资主要集中在存储器领域,其次是以中芯国际+华力微为首的代工领域。
一个是内资的总体投资规模远远大于外资,还是得靠自己。
随着制造能力向中国大陆集聚,将会形成良好的协同效应,芯片的设计必然是紧密的和工艺联系在一起的,本土有了良好的制造能力,也会主推本土芯片设计能力的提高。
目前中国本土芯片设计厂家已经有上千家,未来将会不断有新势力脱颖而出。
前几年大热的汇顶科技,比特大陆等都是例子。
目前在制造业里面,薪资最高的公司是华为,OPPO,VIVO等几家终端品牌公司,
未来上游的半导体产业也将成为一个可以与HOV媲美的高薪制造产业。
和很多人印象中不一样,我国的芯片设计产业在全球范围来看其实并不弱,全球前几名的水平,主要是美国优势太大。
在中国从人均一万美元迈向两万美元的过程中,
和第一个一万美元以钢铁,化工,煤炭,电力,服装,纺织,鞋类,电子代工为主不同,
在第二个一万美元的过程中,中国产业的“高科技化”将会大大加速,普通人能够明显的感受到中国制造产业的“高端化”色彩加重,如果说以前,一些激动人心的产品都是先出现在西方国家,那么在第二个一万美元期间,我们能够越来越多的发现,激动人心的高科技产品首先在中国公司出现。
这是很容易理解的,因为我们的第二个一万美元只需要十年的时间,这必然是由大量的高科技产业支撑起来的,未来我国的高智力人才,在就业方面也会有更多更广的选择。
年中美新兴产业竞争态势
现在从感觉上看,就能感受到经济不太好。
年汽车销量大幅下滑,年1-2月继续下滑,
各个互联网公司频频爆出裁员的消息,百度因为打车发票虚假报销就开除了55个员工,看来真的不太缺人。
之前的一篇文章,我们通过全球上市公司的股票市值的维度,来看了下中美的七条赛道的竞争。这七条赛道还记得吗?
分别是ICT,金融,制药,消费品牌和渠道,能源化工,航空航天产业,新能源汽车。
今天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也就是中国官方对产业发展的理解的角度,来看下新兴产业的竞争情况,这也反应了中国政府官方对于未来产业的发展态度,也就是定义了哪些是新兴产业,这对我们普通人也有参考意义。
中国国家统计局在年11月7日公布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列出了中国认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换句话说,这些产业将在未来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也是经济产值最大的领域。
中国定义的战略新兴产业覆盖了九大领域,
分别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材料,生物产业,新能源汽车制造,新能源,节能环保产业,数字创意产业,相关服务业。
我们和全球股票市值的七条赛道对比下,可以说重合度很高,有六个是重合的,只是名字和范围有不同。
新一代信心技术产业---ICT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航空航天+能源化工
生物产业----制药业
新能源汽车制造---新能源汽车
数字创意产业-----消费品牌和渠道
当然了,中国官方还另外定义了新材料,节能环保产业为战略新兴产业。
接下来我们看下战略新兴产业的具体定义
1.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包括新一代通信网络设备(5G),
新型电子元器件(半导体分立器件,光电子器件,半导体照明器件,光纤光缆,电阻电容电感被动元件),
集成电路设计制造,
工业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等。
这个行业大家都很熟悉了,华为,中兴,中芯国际,阿里,百度,腾讯,浪潮,小米等企业都在里面。
这个领域也是美国的核心赛道。
我们也可以看到,中国在这方面并不是所有领域都落后了,至少在新一代通信网络设备(5G)这个领域,中国已经领先美国了。而且这个差距是物理可见的,
即使是现在5G还没有大规模部署,你在中国的大城市和美国的大城市感受下网速就知道了。美国现在禁止华为进入美国,美国人只能找其他公司来建设5G网络,
首先其他厂家在技术上已经落后于华为,
其次在成本上,如果不使用华为设备,那意味着同样的投资下美国的5G网络覆盖能力将会缩减。
当然美国人也找到了解决方案,那就是通过刑事和民事指控试图扼杀华为的发展。
我竞争不过你,那就干掉你,这也是一个解决方案。
另外就是在工业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领域,中国是紧跟美国的态势,全世界技术能力和产业化能力,中国都仅仅排在美国之后。
而且不仅是阿里,腾讯,百度等互联网企业,华为也在这方面进行战略投入。
年,中国主要IT公司都进行了架构的调整,
而调整的方向也非常明显,那就是加大对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的投入,将公司内部从事这些新兴产业的部门单独的独立出来,提高其在架构中的地位。
年9月30日,腾讯就宣布进行了架构调整,由七大事业群整合成六大事业群,有的事业群进行了合并,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腾讯新成立了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CSIG,即CloudandSmartIndustriesGroup),
新成立的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整合包括腾讯云、智慧零售、安全产品、腾讯地图、优图等核心产品线,帮助医疗、教育、交通、制造业、能源等行业向智能化、数字化转型。
腾讯称,在互联网上半场,腾讯的使命是做好连接;
而在下半场,腾讯的使命是成为各行各业最贴身的数字化助手。
这是腾讯的第三次架构调整,上两次是在5年和年。
百度也是类似的,年12月18日,百度宣布启动新一轮组织架构调整。在“夯实移动基础,决胜AI时代”的战略下。
一是智能云事业部(ACU)升级为智能云事业群组(ACG),同时承载面向企业的人工智能和云业务的发展。ACG由尹世明负责,向百度总裁张亚勤汇报。
二是将搜索公司及各BG的运维、基础架构和集团级共享平台整合到基础技术体系(TG),整合后的TG由百度高级副总裁王海峰统筹管理。
年11月26日,阿里也宣布继年之后最大一次组织机构调整,阿里云事业群升级为阿里云智能事业群,由集团CTO张建锋兼任事业群总裁。
阿里巴巴官方称,“阿里云智能平台目标是构建面向全社会基于云计算的智能化技术基础设施。”
华为公司也是类似的,在年底也调整了组织架构,将Cloud和AI单独组成了一个事业群,而原有的网络设备业务单独组成一个事业群。
BAT和华为进行组织架构的调整,其背景都是类似的,
中国ICT公司的基本业务已经进入了成熟期,
阿里的电商,腾讯的社交和游戏,百度的搜索,华为的网络设备,都已经成为了这些公司的基本盘,
而这些IT巨头,都不约而同的看到了各个产业急需迅速的走向智能化的强烈需求,因此纷纷进入云计算和人工智能领域,
在未来,全世界的几百万数千万家企业,其内部的办公和运营系统都会向云计算平台转移,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很显然,这块大蛋糕主要就是中美企业在抢食。
当然目前美帝企业还是处于优势地位,但是阿里为首的中国企业上升很快。
云计算市场分为三部分:IaaS,PaaS,SaaS,中国公司主要集中在IaaS(基础设施部分,包括服务器,存储等),
例如在服务器领域,这个又是IaaS更下层的部件,
我国联想,华为,浪潮都是世界前十名。
当然有点遗憾的是,服务器芯片还是基本买英特尔的,因此国内这三家服务器巨头其实该领域都不怎么能赚钱。
阿里比较争气,在PaaS(平台服务,包括操作系统,开发工具,数据库和中间件)方面也取得突破,并且在中国PaaS市场也取得了份额第一,其操作系统,数据库和中间件均为自研,国内其他公司也在自研数据库和中间件。
不过该市场全球性的玩家仍然主要是亚马逊,微软,Salesforce,谷歌等美国公司。
即使在中国市场,PaaS主要玩家中,中国公司也只有阿里能排上号,其他公司和阿里差距还比较大。
SaaS就是各种软件应用,这个中国公司并不弱,搞应用算是强项,比如我们日常使用的淘宝之类,就是跑在阿里云上面。
关于IaaS,PaaS,SaaS三者的关系,下图来自微软云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