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安伍桥麦芽糖,小时候最甜蜜的回忆

“叮可~叮可~叮叮叮可……”

简单的旋律,有没有让你想起一种很熟悉的味道。

没错,麦芽糖,这就是我今天要说的这种味道,我们曾经最甜蜜的回忆。

几个儿时朋友小聚,畅聊许久。回忆起了不少儿时趣事。童年,总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一同学姓谢,家是在伍桥堎上大队的谢家。说起小学时的故事,说起当年一起在校园的生活种种,慢慢地,竟不约而同地谈了他的父亲。更确切地说来,是他父亲的那门手艺——麦芽糖。

我小时候有一段时间寄学在堎上小学,借住在艾家大伯的家中。从艾家到堎上小学,谢家是上学途中唯一路过的村庄。于是常与谢同学结伴而行。某日周末放学回家,路过谢家村。一股香气扑鼻而来,空气中弥漫着一股甜蜜的味道。不免十分好奇起来,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不仅仅是惊呆,对于活泼好动、满是好奇心的我们来说,还有一个,那就是馋坏了。谢同学自豪而又神秘地把我们带去他的家中。

眼前一见,他的父亲——我们的”谢叔”,正在进行一项很特别的劳动。不断将木棒挑动手中三四十斤的糖,脚步在大厅里移来移,手中反复拉扯。这一场面,很是少见,看得我们出奇。后来才得知,这一工序,叫做“扯糖”,是制作麦芽糖的一个重要步骤。将稍微冷却温软的糖块一头挂在固定于墙上较粗的木棒上,一头挂在手上这根细点的木棒上。不断甩动糖块,将手中这一头的糖随着木棒挑过去,再汇聚于墙上那头木棒中,复又拉扯回来,来回反复地重复这个扯糖的环节。

很是神奇,原本黄褐色的糖块,逐渐变为金黄,再后来,就成了我们见到的乳白色。糖块也逐渐变硬,越来越难拉动。到最后冷却到拉不动了,这时候这糖也基本就拉成型了。“扯糖”是个技术活,没一定的手艺是绝做不出来的。色泽和外形,只有经验丰富的人才掌握地恰如其分。拉出一定的气孔,麦芽糖才松、软、不黏牙。

禁不住嘴馋,也不等谢叔招呼,赶紧尝尝这些糖的甜蜜味道。不管是成型的麦芽糖,还是金黄色的糖浆,都尝了一遍。白色糖块的那种脆甜,金黄糖浆的那种软香,不一样的滋味,各种香甜,一样的满足。一帮子六七岁的小孩在那欢快地吃着糖块,谢叔也看得十分高兴。停下手中的活计,帮我们装好一些糖块,给我们带回家去分享。

打那以后,每次制糖,总要去谢家馋点麦芽糖来吃……

回想起来,这制作麦芽糖,绝没有那么简单。光“扯糖”这一工序,就让人拍手叫绝。制作麦芽糖得准备一些原料。大麦,糯米,米粉。大麦浸水发芽,糯米洗净蒸熟,与麦芽一起发酵,制成糖水,熬出糖油,再扯糖。在分割糖块时,洒点米粉,避免粘连。工序听起来并不复杂,每一道工序却都十分讲究。发酵时间,熬糖火候,扯糖力道,这都有很多技巧在里面,也只有谢叔这样的专业人士,才能掌握地如此得心应手。虽是这样,谢叔每次都不敢马虎,小心翼翼地走好每一道工序,确保麦芽糖的完美成型。如果将麦芽糖再加一味原料——白芝麻,做成饼状,黏于麦芽糖的表面,就又是我们所熟悉的一种美食——糖饼。

麦芽糖制作工艺传承几千年,相传源自于制酒祖师杜康的夫人之手。虽不知更早的师承门路,但可知的是,谢叔的手艺传自于他的岳父,也就是我那么谢同学的外公。制作麦芽糖时也要用到糯米,所以麦芽糖在伍桥也可以叫做“米糖”。算起来,谢叔也有三十多年的制作米糖的从业经验,可以算是一门老手艺了。这几年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人们早已可以吃到各式各样的糖果,慢慢就忽略了这古老的麦芽糖了。

越来越少的味道,越发地让人回味。

小时候麦芽糖的销售,很有意思。

货郎挑着担子,沿着伍桥老街用凿子和小铁锤敲着“叮可~叮可~叮叮叮可”的节奏。不用叫唤,小孩子自然就聚集到了货郎身边。这个货郎,可不同于卖小百货的货郎,他只换糖。对!主要不是卖,是换!废铜烂铁、皮鞋凉鞋、塑料旧桶、旧牙膏皮,家里很多旧物都可以拿来换麦芽糖吃。换得数目多少,货郎说了算,大概估计一下,就用小铁锤和凿子凿好些小糖块,交给来换物的大人和小孩。也不讲究分量多少,小孩子高高兴兴地拿着糖块雀跃而去。也有些小孩,没能在家中找到可以换糖的旧物,只能楞楞发傻,眼盯着摆得跟大豆腐块似的麦芽糖块,嘴角流着口水,看着凿子下不断敲出的小糖块。大人实在熬不过,就拿出几毛钱给小孩买一些。因为没有个定价,也不常结着现钱,这几毛钱,货郎敲出的麦芽糖倒也不少,足够那小孩大快朵颐一餐。

无论是制糖师傅,还是昔年换旧物的货郎,现在都已不常见。确是这种儿时味道,一直难以忘怀。偶尔在其他地方,也能遇到些卖麦芽糖的小摊点。买了些尝尝,味道虽还是如此香甜,却总感觉少了一些韵味。是少了童时的那种嘴馋,还是少了以物换物那种风俗?我细想了想,都不是。直到摊主用小铁锤敲着凿子,我才恍然,是少了一种家乡的音律。在异乡,我所听到的卖麦芽糖的敲击节奏,与伍桥很不相同。在四川,“叮叮当、叮叮当”急促反复地敲击,因此也被称为“丁丁糖”。在南昌,也是“叮叮可、叮叮可”的节奏,但有些明快。“当”和“可”这个音的不同,可能是敲击的部位和力道不一样,能发出不一样的声音。

伍桥换麦芽糖的敲击,“叮可~叮可~叮叮叮可~~~”,节奏很慢,声音悠长,却也符合伍桥这闲适的农耕生活。在伍桥,换麦芽糖的人竟没有一声叫卖的号子,这也是与别处不同的。伍桥这个地方,似乎不需要叫卖的号子来打破这份恬适。一响起敲击声,自然就有人来光顾麦芽糖的生意,而且一下子就能卖光。

这两年,谢叔在外地与大儿子生活。可能是生活不习惯,最近又要重回到伍桥,继续他的伍桥乡村生活,过伍桥人常过的闲适日子。年前,谢叔又准备做一锅麦芽糖,用这门手艺,迎接着新年的到来,分享着幸福和甜蜜。

我与谢同学说,到时候还得叫上我,和儿时一样,我要去你家蹭糖吃!

本文来源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anghea.com/chpd/926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