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势同水火、如今举案齐眉,一汽、东风、兵装三家老字号大国企的“恩爱秀”屡屡上演,让人仿佛看到了汽车国企改革的无限可能,由此也拉开了中国汽车产业改革的大幕。
紧随其后,吉利重组北汽、宝能控股奇瑞、柳汽收购野马……一系列重磅信息被“专业媒体”曝出,而“胡说八道”似乎成了当事方企业最高长官的“统一”回复。但,风起于青萍之末,却很难止于林莽之间。
一切都在表明,中国汽车产业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暗潮涌动,骚动不止。
1
中国汽车产业需要“军阀割据”吗?
据媒体报道,“汽车疯子”李书福曾预言,“未来只有2-3家车企能够在激烈竞争中存活下来,现在的车企应该团结起来投资未来,从而成为2-3家未来存活下来的企业之一”。
李书福是否公开发表过这样的言论,我们无从得知,但这句话阐述了一个基本事实,那就是中国不需求那么多的汽车企业。然而,根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现有的整车企业多达余家,各种“新造车”已知的有60余家。
虽然中国市场的包容性非常强,但真的需要这么多汽车品牌吗?以经济最发达的美国为例,目前我们能叫上名字的品牌也不过为三大汽车集团所有,分别为通用、戴姆勒-克莱斯勒和福特。而与我们同处亚洲的经济强国韩国,也只有现代起亚、三星、双龙等,日本则主要以丰田、本田、日产、铃木等为主。纵观全球,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之“发达”。
当然,每一个企业能活到现在,都有其生存之道。但很明显,中国汽车还处在五代十国的乱战时期或说军阀割据时代,其最大的弊端就是难以提升中国制造的品牌知名度和国际影响力。而一汽、东风和兵装集团之所以要进行整合,目的已经非常明确。
李书福的说法虽有些夸张,但其实也说明了中国汽车产业的未来走势,购、并、转或关停将成为今后几年的主流趋势,不信的话我们可以走着瞧。
2
两极分化加剧兼并重组提速!
目前中国汽车产业的这种无序发展,一方面确实做到了“百家齐鸣,百花齐放”,但是另外一方面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产能过剩将成为压在中国汽车企业头上最大的石头。
根据中汽研的调查数据显示,占据我国汽车产量98%以上的30多家主要汽车企业,已经形成万辆整车生产能力,而在建的产能也已经超过了万辆,这个数字在未来或许还会大。毋庸置疑,这已然远远超过了目前可以预见的汽车消费增长。
根据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汽车产业发展的经验,大规模地重组浪潮往往出现在严重的产能过剩之后,产能过剩将成为重组催化剂,中国汽车产业要做强,兼并重组是一条绕不开的道路。
而事实上,早在年国务院发布的《汽车产业调整与振兴规划》(下文简称规划)中,就明确指出了支持大型汽车企业集团进行兼并重组。而在规划出台前后,汽车行业的兼并重组大戏就频频上演:上汽并购南汽、广汽集团兼并长丰汽车、长安汽车兼并昌河汽车、东风汽车与福汽集团签署了股权框架合作协议。再加上最近频频爆出的吉利重组北汽、宝能控股奇瑞、柳汽收购野马,多米诺骨牌效应一触即发。看的出来,政策这只无形的手在支配着中国汽车产业的稳步发展。
可以预见的是,在政策的指导下,以此为契机加快行业重组的步伐,通过重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使一批被边缘化的,生存能力弱的企业将退出这个竞争舞台,形成几家有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进一步提升中国汽车工业的整体竞争力。
3
八仙过海能否各显神通?
提起国内汽车业的兼并重组,大家往往想到的是“大鱼吃小鱼”和“弱肉强食”。然而按照目前的市场动向和国家的相关指导思想分析,未来中国汽车产业的兼并重组或将演变为:实力雄厚的民企收购或控股“落魄”国企、势头迅猛的国企收购三四线民企亦或是弱势国企、国资和民资混合所有制模式这三种形式。
其中,以民企收购或控股国企最为业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