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间白癜风医院最好 https://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都说人类的本质是双标,其实除了双标,人还有个摆脱不掉的天性,就是起外号儿。
这个本性在青少年时期尤为突出,谁要是没在学生时代给别人或被人起过外号,简直比从幼儿班到大学一路全科满分还难得。长大之后就收敛多了,但这个本性还是会时不时地“把持不住”,比如给明星起外号,给产品起外号,或者,给古人起外号。
前几年被挖出来那位海昏侯刘贺,开馆环节万众瞩目,除了那些珍贵文物,人们都期待这位只当了27天皇上的汉废帝能像马王堆女尸那样让后人一睹真容。可惜开馆后才发现,因为环境原因,遗骸已经化作一片污泥粉末,从此落下个亲切的昵称——“刘沫沫”。
而那位一手灭亡了西汉王朝的王莽也没躲过去,因为称帝期间一系列不合时宜的蹩脚政策,加上营销号的渲染误导,不少人觉得他的所作所为不像那个年代的人能干出来的事,所以开始冠以“穿越者”的名号。再后来那位后汉开国皇帝刘秀因为上位过程过于玄幻而被叫做“位面之子”,所有涉及他的帖子或者视频,下面要是不回复“位面之子”都不好意思出来打招呼,搞的我现在一看到这个词就生理不适,至今也没整明白“位面”到底是啥意思。
其实这也是外号的另一个作用——小圈子文化。就跟这两年打汉字烫手,不管说什么都要用字母代替一样,既能高效地筛选有共同话题的人,还如同接头暗号一般,说出来就侧面证明你们那个圈子我也熟。
有外号不光是汉朝天子的殊荣,基本每个朝代有高曝光的皇帝都逃不了被起外号的待遇。比如唐朝第四位皇帝唐中宗李显,因为自己的爹、妈、弟弟、儿子、侄子先后都当了皇帝,被封为“六位帝皇丸”,这种有趣又不尬的外号显然比什么“位面之子”可强多了,一个词概括很多历史故事,又没扭曲事实概念。
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宋太宗赵光义,这位大宋第二位皇帝如今在网上更被人熟知的名号是“高梁河车神”。这名字背后的原因令人暖心,与宋初一场惊心动魄的大战息息相关。
话说宋太祖赵匡胤在某个大雪纷飞的晚上召来亲弟弟赵光义把酒畅谈,这酒一直喝到深夜,屋里的状况突然异常诡异,赵匡胤一会手持东西凿地,一会嘴里念念有词,一会又鼾声大作,直把屋外守候的太监宫女看(听)得一愣一愣的。
更离谱的事发生在后半夜,一向身强体壮的赵匡胤竟突然暴毙,他弟弟赵光义又急忙进宫,然后登基称帝,是为宋太宗。赵匡胤的死因成为千古之谜,这一离奇的事件被后世称为“烛影斧声”,颇有悬疑推理小说的气息。
谜归谜,谜底其实挺明显,除了赵光义使了手段导致亲哥哥驾崩,没有其他的答案能解释当晚以及后续他的一连串所作所为。
赵光义这个人心胸比较狭窄,也很在乎别人的眼光。为了堵住悠悠之口,他上台后最急迫的,就是赶快建功立业。毕竟唐太宗李世民活生生的例子在前,哪怕光天化日之下屠杀兄弟,只要业务能力强,一样流芳百世。
于是太宗朝一改太祖时期的宽厚作风,迫不及待踏上了哥哥未竟的统一之路,先是秀肌肉威吓南方各国归降,再用各种手段弄死投降的各国君主,南方已定,目光转向北方,等待收拾的还有一个北汉。太祖赵匡胤生前数次讨伐北汉,虽然没打下来,但相当于已经把战线推上了高地,赵光义此时要做的,就是集中力量,一波把对方世界树拔掉。
赵光义登基的第四年,吞并北汉的战争开始,但这仗打的并不顺利,从正月打到五月,北汉是灭了,自己也累个半死。按理说这时候应该班师回朝,休养生息。赵光义偏不,他觉得这时候应该乘势北上,赶走大辽,夺回燕云十六州,真正一统中国。到时候功迈汉唐,德昭五帝,看谁还哔哔自己那点破事。
于是那年初夏,人困马乏的大部队继续北上,赵光义也从太原出发,御驾亲征。这一路踌躇满志,迫不及待,就想赶紧到大辽南京城(北京)领奖杯。
在一不调整休息,二不嘉奖抚恤战士,三不探明敌情,四不布置战略的情况下。队伍浩浩荡荡开到辽南京城下,六月中旬正式开打。围攻半月无果,宋军肉体精神濒临崩溃,辽军看准时机,于七月初六发起反击,双方在高粱河边大打出手,从白天打到晚上。
打到后来,辽军败退,赵光义挥师跟进,完全忽略的身后风景。此时另外两支辽国援军从侧后包抄,来了一记“千年杀”,城中守军也顺势杀出,宋军腹背受敌,瞬时崩盘,死伤不计其数,兵不着将,将难寻兵,整个高粱河畔乱成一锅粥。
乱军之中两只流箭射中赵光义大腿,直吓得太宗皇帝魂飞魄散,慌忙中爬上一辆驴车,二话不说,挥起鞭子,撒丫子玩了命儿往南跑,成群的辽兵愣是死活没追上。
到天明,赵光义已经一溜烟跑到了涿州城,他回头看看,还不放心,绕过涿州又往前赶了几十里地这才喘口气。我看了下地图,从北京西直门到河北涿州直线距离70公里,骑自行车的话要将近六个小时,这还是在柏油公路的基础上。而宋太宗驾着驴车,没有导航,路况不佳,缺乏照明,就这样半宿时间狂奔上百里,不但自己的部队没跟上,敌人的快马良驹也没追到。
经此一役,宋军折损万余,宋太祖经营十数年的北伐基础被摧毁大半。
这仗输了,但赵光义没输,凭借高人一等的逃跑水平,出神入化的驾驶技术,宋太宗赢得了后世“车神”的美誉,也为高粱河这条普普通通的河流谱写了一段流传百世的传奇故事。
除此之外,高粱河上诞生的传说还有很多,比如明朝著名的高亮赶水,讲的是一个叫高亮的石匠为了全北京城的饮用水问题,勇斗龙王,最后慷慨就义的故事。
总之,这是一条有故事的河。
说了这么多,那高粱河究竟在哪呢?
历史上北京周边的河流多次改道,但是高粱河河道变化不大,我查了一下,历史上的高粱河大抵应该就是现在的长河南段,也就是从长春桥到西直门之间的这段,只是如今名字变成了南长河。
南长河沿岸有很多景点,最有名的应该就是北京动物园了。南长河贯穿其中,静静流淌。赵光义乘着驴车上演生死时速的那晚估计没什么心情去想以后的事儿,就算有空想,估计他也不会想到那片堆满了尸体的高粱河边未来会人声鼎沸、繁华如斯,更加不会想到那片战场在千年之后会聚集千百种他从没见过的动物,有狮子、猞猁、狒狒、火烈鸟、北极熊等等等等,总之什么都有,就是没有驴。
在以高粱河命名的那场大战里,后世频繁聊起的只有狼狈南逃的“车神”太宗,可似乎从来没人在乎在整个事件中扮演重要角色的那头驴,赵光义回到开封后估计也早忘了跟自己患难与共的救命毛驴。没人记得那头驴在哪,更没人知道它的下场,《宋史》对整件事讳莫如深,对驴车没有片字描写,而《辽史》也仅有“窃乘驴车遁去”寥寥六字而已。高粱河畔的无名英雄就这样消匿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所以,故事就是这样了?
当然不是,就跟“高亮赶水”一样,“高粱河车神”也是假的。
这个名称只是在后世不断流传的故事里逐渐被提取和扭曲的符号,《辽史·本纪第九·景宗下卷》的确有“窃乘驴车遁去”的描述,但在这句话前面还有三个字被我隐去了,就是“至涿州”。也就是说,宋太宗确实在西直门外惨败,惨败后也确实跑掉了,但实际上,他是先骑着马跑到涿州,又找了一辆驴车接着逃到了保定。而这段距离,他也并不是只花了一晚上的时间,而是两天。
被冠上“车神”名号的赵光义冤吗?也冤也不冤。
冤是因为从史书的记载看,那天晚上的赵光义亲临督战,身先士卒,腿中两箭,表现其实挺勇的,且把对方主将打的也很惨。
不冤是因为这场仗从开拔到围城,从攻坚到解围,漏洞百出,昏招不断,赵光义人菜瘾大。竞技体育,菜是原罪,自毁长城,难免后世揶揄了。
但是,至少在太平兴国四年(公元年)盛夏的那个晚上,高粱河边没有驴,赵光义没有高人一等的车技。这篇文章的封面也并不是南长河公园。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