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老乡们的家乡回忆从天涯咫尺到咫

如果把咱们国家的发展历程比作一幅画卷,那么出行方面的进步无疑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而咱们新乡作为国务院确定的“豫北重要中心城市”,无疑有着最具代表性的故事。

从出行靠双脚到自行车代步,再从摩托车到汽车遍地跑;公交、高铁等公共交通工具不断完善,共享出行平台的持续涌现,百年的时间跨越,我们经历的不只是科技的变化、轮回的交替,更是时代的大发展。

那年,卫河船票是新乡最生动的风景

上世纪初,道清、京汉两条铁路接通后,新乡城区的大部分道路开始向火车站附近延伸。直到解放前,新乡都只有45条土路。

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前,放眼全国,老百姓出行的交通工具,除了步行,就是骑马骑驴了,当然条件好点的也有畜力车了。

新乡群众骑驴走娘家

拉畜力车的牲畜,包括马、牛、驴等等。这一点,在中国数千年以来,都没有大的改变。

逢年过节走亲戚,家里男人一根扁担两只箩筐,两个小孩的一头一个,一个小孩的一头放人一头放物,挑起来就走。

条件稍微好一点的,推一辆独轮车,同样两只箩筐跨车轮一边一个,中间麻绳系紧。如若有一辆自行车,那就是路上一道吸睛的风景,定然引来无数羡慕的目光,稀罕得很。

具体到咱们新乡,还有是自己独到的地方的。首先是道清、京汉两条铁路接通,再加上新乡重要的区域位置,很快这里就成了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

年新乡火车站从原来的建国路迁到了现在的平原路1号,成为当时全国重要的车站之一。

年建成的新乡火车站

然后就是有水有桥的安逸。

这一时期,新乡曾是平原省的省会,城区交通区位优势明显。西连煤城焦作、东接油城濮阳,并与鲁西以黄河为界。是豫北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城市,在河南省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

所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区人口数量激增。做好城市道路建设成为摆在新乡人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这期间市人民政府开始着手修建城区道路,修建了自由路、胜利路、解放路等21条主要道路。将新华街、民主路、姜庄大街等11条土路改建成了碎砖路面。这都为以后新乡出行方式的转变提供了基础保障。

年走在东大街上的新乡人图片:新乡市城建档案馆

而此时除了跟全国人民一样的步行和畜力车外,新乡因为有卫河的存在,自然还有桥的故事。

这一时期横跨卫河的桥就有多座:邵公桥、解放桥、和平桥、东风桥等。

桥下的卫河在20世纪50年代末,是新乡航运的黄金时期。彼时卫河水量充沛,百吨以上的大船和机动船可以畅行无阻。

当时的和平桥至京广铁路之间,全长米的自然码头,均为新乡港区,一次可停靠中型船68艘。在卫河上游的合河杨树湾附近,也是一个天然码头,在市区卸过货物的船家,都会到杨树湾码头休整,然后运上从山西、焦作过来的煤炭等物资,顺流而下,进入市区,装满其他货物后,沿卫河蜿蜒前行,直到天津港。

卫河上的货船和客船

年,新乡“河丰”号机轮在卫河试航成功,开启了新乡到浚县的客运班轮。年,机轮发展到11艘。客运的发展,方便了沿岸人民的出行。人们乘坐客轮到卫辉、滑县等地探亲访友,到浚县旅游看大佛,船票价格仅有火车、汽车票价的一半,而且能欣赏卫河沿岸风光,所以乘船者络绎不绝,成为卫河最生动的风景。

18万辆自行车是新乡80后难忘的记忆

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八十年代以前,自行车渐渐成为中国人的首选出行工具,当然,还有公共汽车。但是比起数量极为庞大的自行车而言,公共汽车的拥有量显然是微不足道的。

正因为公共汽车少,所以坐公共汽车也成为了一个非常隆重的仪式。

年和平路上的票车图片:新乡市城建档案馆

新乡广播电视台的尚建东主任就有一段关于坐票车的生动回忆:

小时候,卖票的汽车我们都叫它“票车”。那时候的农村,很难见到一辆汽车,一旦有汽车从村里经过,车屁股后一定会有一群孩子跟着跑,在汽车一溜烟荡起的烟尘中,欢呼雀跃。

“票车”就更是少见了,不是出远门,是没机会坐“票车”的。平常去哪,步行或坐马车,顶多坐个拉砖的拖拉机,所以,对农村孩子来说,坐“票车”也是一种奢侈。

也正因为这奢侈,见到图画上有“票车”的影子,就会充满向往。最熟悉的应该是《南京长江大桥》这幅画了,桥上几辆白顶红身一溜车窗的“票车”分外显眼,想,要是自己坐在那一溜小窗户里,多好!

父亲在县城上班,离家20里,我去县城都是坐在自行车的横梁上。大伯家在新乡,爷爷或奶奶隔段时间会去新乡走亲戚,去了就会带上我,因为路远,得坐“票车”。

出门是一件很隆重的事,奶奶提前会给准备新衣裳,不一定是全套的,有时上衣有时裤子,或者是一双新鞋。鞋都是奶奶自己做的,纳鞋底、上鞋帮,很多时候都是头天晚上才能完工,新鞋紧巴巴的,得用鞋撑子撑一晚上。穿在脚上还是嫌小,到了新乡,走路就一瘸一拐。

我们村不通“票车”,坐车要到南边的孙村。孙村供销社门前是一个等车的点,车可能是从西边的上八里开来,开到县城,再换乘到新乡的票车。但,车太少,一等就得等好几个时辰。有一回,中午吃过饭就跟爷爷去孙村坐车,一下午眼巴巴地朝西张望,望不到头的马路上,就是不见“票车”的影子。赶到天快黑了,只好灰溜溜地又回家了。

每次去新乡,既兴奋又害怕。兴奋的是能到大城市开开眼。害怕的是晕车,只要坐“票车”,没有一次不吐的,那个难受劲儿,恨不得下车步行走到新乡。所以,“票车”也并不是我多待见的东西,尤其是一想到“票车”,就能想到那“死气”的汽油味,当然,新鲜的汽油味我还是很喜欢闻的。

大伯家在西王村,出了胡同就是北干道,那时候感觉北干道真是宽啊。说是走亲戚,但到新乡的主要任务就是逛逛商场,看看电影,到公园瞧瞧猴。大伯家离公园远,但瞧猴是硬任务,不瞧猴等于没来新乡。走路去吧,脚疼,骑车吧,大伯家没有多余的车,就在路边等“票车”。但公交车也是少得很,常常等好长时间不见来,偶尔过来一辆,人挤翁不动,我和爷爷只好一边走一边等,一瘸一拐,走着走着,公园到了。公园里瞧过猴,这趟新乡之行就算圆满了,顺带再看场电影。

从新乡回辉县,也不是多有车,有时候会坐新乡到辉县的小火车。好像在那一块上车,哐当哐当,一脸好奇,不晕车。

现在,简直天翻地覆慨而慷。虽然还是“票车”,但出门就有,招手就停,宽敞漂亮,还有“掌上公交”,掐着点出门。不过,坐的是越来越少了。

这几年回老家,村里的街道已经大变样,尤其是那小汽车越来越多,没有红绿灯,没有交警,随便开、随便停,开车走在村里,需要左闪右躲。前年春节回村里,竟也跟新乡一样:堵车了。

这段辉县农村孩子坐票车的记忆,恐怕是一代人的缩影吧。

相对稀缺的票车,庞大的自行车保有量,让当时的中国有了一个“外号”——自行车王国。

新乡文化宫旁骑自行车的人们

作为当时拥有40多万人口的新乡,据统计年鉴的数据,在70年代末的时候自行车数量达到18余万辆,接近平均两人一辆的水平,可见自行车在咱们新乡是最重要最普通的一个交通工具。

永久、飞鸽、凤凰等品牌自行车开始受欢迎。小时候爸爸骑着自行车,自己坐在前杠上,(一不小心还会夹到手指),是无数80后最美好的回忆。

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大都有过节衣缩食攒工资买自行车的经历。

张岩的爸爸是新乡一家国营企业的职工,单位不大就十来个人,却拥有六辆自行车,职工回家可以轮流骑乘。每次父亲骑车回家,都会引来好多乡亲邻里前来围观,摸摸这拍拍那,叽叽喳喳问东问西,很久都舍不得散去。

毕竟是公家的车,总有轮不到的时候。那一年,一贯节俭的父亲却狠心花了60块钱,从一个远房亲戚那里买回一辆二手车,车的前叉、三角架和后座都用一圈一圈胶带包了起来,可见原主人对车的爱惜。

那时父亲的月工资才36块,为此,母亲不知道唠叨了多长时间。父亲总是解释说,这是个难得的机会。因为那时候买自行车是凭票供应的。

拉风的摩托与“夏利”的汽车

八十年代以后,到九十年代,各种款式、各种排量的摩托车穿梭于大街小巷。

摩托车渐渐进入千家万户。在那时拥有一辆摩托车,就像现在的人们拥有一辆顶级轿车一样,是很拉风的事情。

这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我市的道路建设也被纳入正常轨道。速度与质量均得到大幅提升。

这一期时期,扩建了劳动路、向阳路、文化路等10条路段,拓宽了饮马口、文化宫等处的交通要冲。打通了新辉路、南干道、平原路东段等对外路口。

《河南省志》记载:至年底,新乡共建设、改建主次干道条,总长公里。其中沥青道路长公里。

改革开放后,新乡市的机动车数量由年的辆增长至年的辆。新乡市的机动化交通工具主要有公共汽车、出租车、小汽车、摩托车等。

公共汽车,年新乡市搬运公司购进三辆匈牙利伊罗科斯大轿车,成立公共汽车组开始运营。线路两条,总长11.8公里。年成立新乡市公共汽车公司,有客车17辆,线路4条,总长42.8公里。而到了年,客车发展之50辆,线路总长.2公里,至年发展到了辆,线路30条,线路总长.45公里,全年客运总量达到万人次。

出租车,新乡市出租车公司成立于年,由三轮车合作组、三轮车合作社、新乡市客运公司逐步演变而成。刚成立时,各种出租车余辆,其中出租小轿车约80余辆,三轮摩托车余辆,后来三轮摩托车被逐步淘汰,九十年代后,出租小汽车发展较快,至年达到辆,车型主要是“夏利”牌小轿车和微型面包车。

当然,夏利和面包车不仅仅是运营车,而且还是很多富裕家庭的标配。

随着民营经济的腾飞,私家车开始走进富裕家庭,一般的小康家庭买车,首选就是紧凑型、经济型的夏利轿车。夏利轿车不仅是中国第一代私家车的典型代表,一度还是大城市出租车的主力军。

昌河面包是新中国第一款微型面包,堪称当时的商务车,民营小老板们的标配之一。平时可以接待客户,拆掉了后座还能载货,那个年代没有“黑车”的概念。昌河面包还是城乡之间的“民营客运”车辆之一,而且算是比较高档的客运车辆。

父辈们钟爱的富康、捷达、桑塔纳

到了九十年代末,摩托车已经渐渐被来势汹汹的小轿车抢去了不少的风头。

真正让老百姓对小轿车消除距离感的,还得算“老三样”:富康、捷达、桑塔纳。八十年代中后期和九十年代初期,小车还多为单位所有,到了九十年代中期,老三样这类小轿车才开始进入私家车领域,不过也不是一般工薪族买得起的。

家在封丘的王其回忆说,年,家在外地做生意的叔叔开回来一辆桑塔纳轿车。引得全村人前来观看。那辆轿车是很多人想都不敢想的物件,十几万的价格,对于一个靠几亩薄田糊口的人来说,就是个天文数字,几十年不吃不喝也买不起!

逛次逛次的绿皮车

随着人口流动的不断扩大,长途大巴走入人们的视野,和火车共同构成了人们出远门的选择。

尤其是逛次逛次的绿皮车,是中国铁路20世纪五十年代至九十年代的中国旅客列车最具代表性的形象。绿皮火车最大的特点就是慢。因为慢得令人发指,所以绿皮火车价格低得惊人。与动辄几百的高铁相比,绿皮车才是无数人的最爱。

更是我们的父辈们使用最多的交通工具。

那个位于平原路1号的新乡火车站,每年都在那里准时迎接着扛着大包小包的人们,然后载着他们,在逛次逛次的绿皮车上,去远方追求梦想、用劳动换来一家人的开销。

虽然当年坐绿皮车的父辈们囊中羞涩,但旅途却是很愉快的。

经历了刚上车后的混乱,找到了并没有明显标注的座位。大家不管认识不认识,立刻就变得活跃起来。

对面的大爷精神矍铄,露出农家人朴实的笑容算是打了招呼,然后从自制的帆布兜里拿出洗好的黄瓜、小葱、新鲜的干豆皮、一瓶豆瓣酱,样样齐全,悠然自得地享受起来,就像哆啦A梦的口袋。若是聊得投机,大爷很是乐于分享,无聊的硬座顿时变成了野餐会。

而这时候往往还会有一个关心国家大事,上知天文地理、下到八卦消息,无一不精无一不晓的大叔。

绿皮火车上最让人佩服的非列车员莫属,伴随着“瓜子花生矿泉水,来,腿收一下”的经典台词,推着卖商品的小推车辗转腾挪,无论多么拥挤的车厢都能通过。

而对于新乡十几万的高校学生,每一次临近假期时,如何抢到一张火车票,变成了让人打破脑壳的问题。

每年寒暑假,扛着行李、拿着廉价的车票,奔向火车站。那趟绿皮车是他们回家的希望,而车厢内,则是希望前的煎熬。

绿皮火车,负载着一个时代的记忆,也代表一个时代的终结,逛次逛次的声音一去不复返,留下的只是每个人心中那份抹不掉的回忆。

千里亦咫尺天堑变通途

当时光进入二十一世纪,小汽车对于新乡人民来说也不再是高不可攀的物件了,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

年9月30日,新乡东站主站房竣工。年12月26日,新乡东站开通使用。

新乡,开始正式跻身这个“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的重要“一纵”;从此,京广高铁和京港澳高速一起,成为新乡的有力双翅。

作为这条世界上运营里程最长的高速铁路的一环,新乡高铁东站可同时容纳名旅客候车,主要担负北京、武汉、长沙、西安、广州、杭州、沈阳等方向的旅客运输任务,助力新乡人实现了快速“北上”或“南下”的梦想。

遥想十几年前,每逢“春运”,乘坐火车返乡可谓“一波三折”,而今无论是天南海北,只需在电脑和手机上动动手指就能购买到车票。

和长辈们相比,我们是幸运的。没有他们那些“坎坷”的出行经历,我们的出行大多乘坐高铁。大家有序地候车、进站、检票,整洁的车厢、舒适的座椅,还有热情周到的乘务员贴心服务,让出行成为一种享受。

为了“最后一公里”,年,新乡共享单车、共享电动车相继正式投放。年共享汽车也入驻新乡。

一担箩筐、一辆独轮车行走于乡间小道的情景,已成为绝尘而去的历史,晃晃悠悠的各式自行车也只是充当身体营养富余的承载工具。

取而代之的,是遍布城乡的各式机车、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风驰电掣的高铁飞机……

新乡,这个从仰韶、龙山文化走出的远古城池,这个文明荟萃人杰地灵的山水家园,自从一百多年前搭上铁路交通的快车之后,便一路高歌猛进,不断书写每个时代的精彩篇章。

千里亦咫尺,天堑变通途。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不再是遥遥无期的梦想,而是触手可及的诗意和远方。

来源:相约新乡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anghea.com/chzc/1195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